2025-06-29 11:39:11
很嘈杂,想精简信息,不想看。简单生活。减到最简。
2025-06-28 18:14:49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097802
https://mp.weixin.qq.com/s/7r-hojWlhs7FH6r1tv_E4w
2025-06-28 13:58:52
只要有排名都是榜单
2025-06-28 11:06:21
多点做一个观察实验,观察路上的人,思考他/她是什么样的人,生活是怎么样的,每天都在干啥,有什么烦恼,有什么需求。
2025-06-27 11:41:57
没有感觉,没有想法,一件件事情去做。
2025-06-27 11:39:00
那个 brat 的站,现在每月还有 190k 的访问,找到下一个 brat。
2025-06-27 11:23:59
出现是为了消失,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消失。🫠
2025-06-27 03:07:30
没有人可以在「做你自己」这件事上与你竞争如果你正在构建和推广的东西是你自身特质的一种延伸,那么没有人能与你竞争。
多花些心思在「产品与市场的契合」上。
你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会慢慢发现,你总会被自己擅长的事情所吸引。而你所擅长的,往往就是你真正喜欢做的事。不然你不可能擅长,因为你根本不会投入足够的时间去钻研。
理想情况下,你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专注于「成为你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nLhsj1cOWf3Ak3txMBOsTg
2025-06-27 02:41:43
小焦躁。因为找不出新词。然后新消息好多,疯狂出新货,有点跟不过来,flux 开源,claude code 继续惊艳,刚刚看到了个 cc 图形界面,然后昨天 Gemini cli 也出了,虽然好像说如果不用 2.5pro 效果一般,但是好像支持 code 以外的其他功能。然后看到 yu7 好香,3 分钟 20w 大定,吓人,小米眼镜也挺有意思的,听说那个芯片也很强,感觉小米要继续涨了。然后是刚刚看 v2ex 和考虑要不要追 context engineering 的热点,让我很焦虑,看到很多人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效果感觉也一般,忽然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感觉还是要用 context engineering 上个站,刚刚想了,这个玩意,可能不会太流行,不是产品,而是一系列相关的东西组成的氛围,不太清楚怎么做站比较好,感觉有点想不明白,但是感觉挺重要的,和 AI 产品怎么变得更好用有关,也和人与 AI 交互有关,人要知道做这个任务需要什么上下文,人也要知道不同模型的调性。cursor 好用,因为获取到了足够的上下文,有工具去进行操作。claude code 好用,感觉是更深入地理解了项目,然后全命令行,上下文中不相关的内容少了点,更加准确。那篇 x 里面有挺多想法的,https://x.com/karpathy/status/1937902205765607626 。上下文里面蕴含着机会,广密之前那篇播客好像也说到,但是想不清楚怎么搞。终极目标应该是模型做事更加准确,完成度更高,中间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但是要相信自己。
从现在开始,相信自己能创造出人们(包括自己)很难想到,且目前并不存在的东西。
最近看到一些创作相关的,说是要表达出真实的自己,相信我有一个独特的赛道吧,相信能挖到一个小众需求做出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东西。
2025-06-26 21:39:05
漫长的黑夜,一片迷雾,慢慢来。
2025-06-26 15:39:37
0626 下暴雨
2025-06-26 09:32:38
Creamfields 在全球电子音乐节中的地位非常高,是全球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电子音乐节之一。它与比利时的 Tomorrowland、美国的 Ultra Music Festival、以及荷兰的 Amsterdam Dance Event 齐名,被认为是全球电子音乐节的四大巨头之一。
2025-06-26 09:03:04
看完 F1 之后感觉空虚,也就那样。消费带来的快乐果然不能持久,还得是创作。碎片准备连载到第十篇了!而看到碎片 3 里的某条,感觉写得挺好的,那就挺好。
2025-06-26 09:01:23
体重新低,进入 82,收入新高就好了,目前,可能是,有收入先。
2025-06-26 07:19:23
巨变时代的一种奇观是,一方面,既得利益的板结化,让很多垂直、细分领域都散发着一种苦***久矣的气息。而另一方面,真正带来颠覆的,又很可能不是彼此假想敌,而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不是一个better,而是一个different。
2025-06-26 07:15:14
辛顿老爷子居然还有过一年当木匠的经历。据说原因之一是,不需要在人际交往上花费精力。还有过巨大的家族阴影。他的母亲对他的期待是:要么成为学者,要么成为失败者。”
2025-06-26 07:09:26
听了@玉伯 跟@卫诗婕 的播客,感慨玉伯对人性的洞察是非常到位的,即我们跟陌生人聊天反而更轻松,而不是非要对方了解我的过去才算有助于我的决策。玉伯说的暴论过去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现在和将来才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所以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就放手让他过去。
2025-06-26 07:02:34
有一个工具站流量很小,一天也就一刀,这两个是内容站
2025-06-26 06:59:13
人家有很好的搜索习惯,有任何需求都会先去谷歌搜一搜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工具。
正因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才有网站的机会。
又因为很多站长做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搜什么都能找到工具,这就导致养成了这样习惯的人,更是遇到别的需求也会搜一搜。
而站长靠着这些流量,能够赚到广告费,就更有动力去做更多的工具。
看明白了吗,这是谷歌、站长、用户三者共同维护的的一个大生态系统。 //@Rennen: 好矛盾啊,一方面自己不会算时间,另一方面又能够想到去搜索一个专门的工具
科学表明,大多数人,睡觉时间在90分钟的倍数会更好,这样就可以在浅睡眠时醒来,确保神清气爽。
好,老外的数学都不好,老外想要一个工具,假设他明天早上想要在6:30醒来,他需要用这个工具计算今晚在几点钟睡觉更合适。
有人基于这个需求,做了一个纯前端工具,大家可以来猜一猜,网站月访问量多少?
2025-06-26 06:57:42
从自己的需求入手,以为能做出别人也可能需要的产品,其实是挖掘需求工作中的偷懒行为。
只考虑了自己需要,但没有考虑到底有多少人需要,也没去调研别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场景和你自己的场景一样吗,就立即开始结束挖掘需求工作,进入自己的舒适区,开始写代码实现,就是偷懒行为。
我之前说,挖掘需求、产品开发、宣传推广三者时间最好是按照4:2:4去分配,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产品开发时间要占比更小。
假设一个产品你需要两天时间开发,你就应该先花四天时间去做需求调研,产品开发出来后,再花四天时间去宣传推广。
而不是随便拍脑袋想一个需求,然后花很多时间去开发,等开发完了就放着不管了。
你不去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没人知道你做了一个产品,更别说主动过来用你的产品。
如果你想靠SEO获取被动流量,那么更应该多花时间去调研有搜索量的需求,更应该多花时间去做好站内外优化,尤其外链不能少。
除非你做的是完全没人跟你竞争的新词,那才几乎不需要外链。
但是这样的新词可遇不可求,而且有可能要把三者时间调整为7:2:1才有可能。
2025-06-26 06:41:42
DS2 开场的十几分钟,是我第一次觉得在体验「能玩的电影」
视听触体验拉满的同时,能感觉到角色的可控,精细的场景和角色、高质量且随游戏行为而变的配乐、和电影中常用的镜头表现是让我觉得像电影的地方。
已经能想象提需求时制作音乐的有多抓狂了,不只是分进入、循环和退出,还要不同音轨能随游戏行为而进入台上/隐藏到幕后。
比如开头在荒郊野岭的山头行走,是播放神社感的人声哼唱,随玩家的移动会切入多出快节奏的鼓点,走下山脊到平地,则会平滑转到舒缓的钢琴配乐,平地上行走也确实不像山头那么紧绷。
有兴趣的一定要自己去体验,不要看我在这里说。
2025-06-26 06:36:47
最近每次看到热搜声明里那句“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心里都咯噔一下。
以前只觉得是一种标准公关格式,现在觉得:它像是对我们最稀缺资源——注意力——一种迟来的、形式化的歉意。这句抱歉, 是给那个长期被剥夺注意力而不自知的自己听的。
是的,每一个公共事件刷屏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征收注意力!尤其是负面事件,不仅是消耗人的耐心,还有精力,能量……抱歉以后不打算支付代价,才让这句话虚伪又空洞。
也是做自由职业以后才猛然意识到:注意力本身就是值得保护的稀缺资源。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恒定的24小时,时间和精力的选择投入在哪儿都是重要生产资料和越来越少的不可再生资源。
最早做内容运营的时候,理解的互联网获客逻辑是抢夺用户时长。后来才懂,那更是对注意力的剥削,对精力的掠夺。
不仅体现在“上班杀死了我的文化体力”,这套掠夺逻辑,下班后仍在追缴:
从时间剥夺:当工作仅仅作为生存手段,人会逐渐与自己的精神需求割裂。
从能量榨取:压力会导致皮脂醇水平升高,陷入下班后只想刷短视频的被动娱乐状态。
从意义解构:高度商业化的集体,会让一个热爱写诗的人进入互联网大厂后,逐渐觉得“诗歌不能变现”,最终就会停止了创作。
从身份焦虑:个人无法通过工作获得文化认同,又因为精力精力枯竭无法自主积累文化资本产生的强烈身份虚无感。
甚至包括身体的殖民:对着屏幕的用眼过度,被工位锚定的活动半径,以及正在退化的触觉神经……..
想起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二十分钟公园法则。
不仅是在指大自然的绿色疗愈能力,被重新唤醒的身体感官,还有这二十分钟,是你完整拥有自己注意力的自由。
人除了生老病死是真实问题,其他都是情绪问题,这句话挺符合互联网语境的。
工业化以后是商品的生产速度被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来了以后,是信息的加工速度也在突飞猛进。
也微妙的发现,在这个屏幕占据70%视野的时代,为了剥削注意力,我们的情绪也正在被批量制造,掠夺,放大。
从种草逻辑开始,你没有需求帮你制造你有需求,以及贩卖焦虑,不就是最管饱的流量密码吗?
不是贩卖焦虑,也会是别的,比如拖延,内耗,高敏感,执行力,原生家庭,分手,心力……本质上都是在收割注意力获取数字经济。
2025-06-26 00:40:06
王咏刚:是的。现在很多 AI 工具,都太像一个“万能的工具箱”了。它把所有强大的零件,比如文生图、图生视频等,都摆在你面前,然后告诉你:“你可以用这些创造任何东西”。这对于专业人士或者目标明确的用户来说很好,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门槛太高了。他们面对一个空白的输入框,往往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干什么?”而我们的模板,本质上就是针对某个高频场景,提供的一套“最佳实践”或者说“一键解决方案”。我们不想只给用户一把锤子,我们想直接给他一个已经设计好的、能快速组装的椅子。
https://mp.weixin.qq.com/s/9X6c0we2m8nw18qjkZa_dg
2025-06-26 00:24:49
少点想法,一件件做事。还是达到阶段性目标,才有底气。
2025-06-25 18:31:40
#AIWD
想起有家银行(ZA)的slogan是:做坏规矩,做好银行。
又想起马丁写《冰与火》,用了POV视角,好像从多个视角,进入故事,组成一个整体,挺好玩的。
另外,如果每篇文章都能给第一次看的读者,一个好的进入方式就好了,这可能意味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及有逻辑的行文。
2025-06-25 18:16:29
“她是创作者,她是设计师。”
好酷。
想认识设计师。
2025-06-25 17:07:50
小米明天就要发第一款 AI 眼镜了,相比眼镜,我还更期待超级小爱能做更多的事情。现在超级小爱能做到控制电器,控制音乐播放,还有很多其他的。下面我希望他能接入,查快递,查地图路线,然后更进一步是帮我定火车票。然后是一些更个性化的操作,也许是我在电脑上维护了我的所有数字信息,我和他聊,去看看我电脑里面,我对广西美食了解多少了?然后帮我查,接着和我对话,一起更新这个文档,更新我的第二大脑。或像去网上搜索某部影视然后帮我打开电脑下载哈哈,一些类似这种电脑操作吧。我希望他是往一个贾维斯的方向去发展。当然,会有准确度的问题,上下文接入能力的问题,还有个人隐私保密的问题。但是总有办法能解决,我觉得超级小爱,是未来智能助理的一个雏形,是智能应该流入的方向。(PS:或许搞出些上述的一些功能,打磨得足够好用,完成度够高,说不定能被雷总收购,哈哈😉大白天做梦,先从小爱音箱控制电脑操作,语音进行 vibe coding 开始吧!不过说不定米内部已经在做了。话说,小米出眼镜,会杀死多少 AI 眼镜创业公司?感觉技术没有太多秘密,而米家生态接入的势能是巨大的。)
碎片 03 里 2025-03-13 那条
网上购票软件几乎吃掉了影院线下售票,未来的Agent会不会吃掉网上购票软件?人只要与Agent交互,软件给Agent提供元能力就行,把在映影片、附近影院、场次、位置数据、价格给Agent就好,中间会有摩擦,需要适应和Agent任务完成度优化,但可行。
2025-06-25 16:11:12
前两天看一些关于接纳自己,和写作的好处的文章。想着也要真诚地接纳自己,也准备开始认真写作、记录、输出脑子里的AI相关内容,也是对脑子的整理和归纳,需要变得更清晰。但是这时候有个问题,好像如果把flomo里面的东西都记录到碎片合集里面,然后碎片发上博客和公众号,各个平台(微博、豆瓣、即刻、红书)都链接到博客,的话。感觉会有一点把所有想法都摊开的味道,可能,我会需要有一点保留,反正就是,需要筛选一些,保留一些,不全部放上碎片合集,不放上的全部存到我私人的文档库里面。
2025-06-25 15:15:57
眼见我接下来还有三四个会触发很多想法的点。。。
一个是今晚去看的 F1,然后是周五的鱿鱼游戏,然后是周六的分享会,然后是 26 号正式发售的死亡搁浅 2。。。
2025-06-25 15:14:21
反复想起这段话。真有道理。
即刻@么么包
https://web.okjike.com/u/cbd70f83-e13b-4f68-9e4b-0a79fc94b442
以前我觉得做产品就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产品,现在觉得做产品是研究万事万物,观察人与社会,世界比产品有意思,一就是全,全就是一,世事洞明皆学问。
让GPT分析了下
你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属于典型的“从术入道”的思路。我们可以拆解为几个层层递进的层次来分析:
一、原句结构拆解
原句如下:
“以前我觉得做产品就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产品,现在觉得做产品是研究万事万物,观察人与社会,世界比产品有意思,一就是全,全就是一,世事洞明皆学问。”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成四段:
-
“以前我觉得做产品就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产品”
→ 初阶思维:关注产品本身,横向对比,注重技法与功能。 -
“现在觉得做产品是研究万事万物,观察人与社会”
→ 进阶转变:从“产品导向”变为“人本导向”,以更广阔的视角理解需求、行为、文化。 -
“世界比产品有意思,一就是全,全就是一”
→ 哲学层面的感悟:看到产品是世界的缩影,从世界中看到产品。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总结升华:万象皆学,处处是知识和洞察的入口。
二、逐句详细解读
1. “以前我觉得做产品就要研究各种各样的产品”
-
表达了一种工具思维:认为优秀产品是模仿、学习、改进的结果。
-
有一种“术”的感觉,即:掌握设计、功能、交互的套路,就能做出好产品。
-
这是很多产品经理、设计师初入行时的状态——围着竞品打转。
2. “现在觉得做产品是研究万事万物,观察人与社会”
-
这里是一种**“从术到道”的升维**。
-
你不再只是研究“产品长什么样”,而是去理解“产品为何存在”,它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满足什么人性欲望。
-
你开始意识到产品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建模与回应,是“现实的某一部分在人类意志下的投影”。
3. “世界比产品有意思,一就是全,全就是一”
-
这是更高一层的哲学视角。
-
“一就是全,全就是一”本身来自东方哲学中的整体观与互为观,比如佛教的“因陀罗网”,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你开始意识到,一个产品是世界运行机制的缩影,产品里有自然、人性、文化、经济、技术的一切回响。
-
同样,从观察一个产品、一个行为、一种现象,也能窥见整个系统的规律。
4. “世事洞明皆学问”
-
这句出自《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总结你的新认知:真正的产品思维,是从生活中来、从社会中来、从世界中来。
-
当你拥有“洞察万物”的眼睛,世界就成了你最好的产品实验室与灵感源泉。
三、总结与启发
你的这段话,其实表达了一种从“术业专攻”走向“天地万象皆学问”的转变过程,而这正是很多大师级产品人、创作者会经历的转型期。
阶段关注点本质初级竞品、功能、交互模仿与优化中级用户、场景、需求理解人性高阶社会、文化、世界机制参与塑造现实
四、一句话概括
你不再把“做产品”当成一项技能,而是作为理解世界、表达世界、参与世界的方式。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把这段话改成更适合发布的短文形式,或者帮你扩展成公众号文章的框架:写一篇扩展文章 或 起草一个社交媒体文案。
2025-06-25 15:04:47
另外一个想法,从 22 年 GPT 出现开始更新,归藏也是那时候开始写 AI 周刊,早就是优势,动手就是优势,mcp 去年 11 月也是个例子,那时候我就可以做 mcp,我也看好,我也关注了一会,但是没动起手来。
写作是思考
按Paul Graham的说法:写作是一种思考。只有能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明白了。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梳理内化的过程。教是最好的学。
写作建立信任
快速冷启动
结识朋友
Brad强运营的一支烟花社区,氛围超级好,很多大佬都愿意在那边发声交流。
https://mp.weixin.qq.com/s/wTPKtpBXQhscUB0VTEYsIA
2025-06-25 14:53:54
深圳税务局做的网上社保缴费功能,做得太垃圾了,完全不像 2025 年该有的软件水平。到底有多大难度。感觉不像这么重要机构应有的水平。
刚刚是取消支付之后,再建不了订单,一直报错。刚吐槽完现在又好了。可以说为了保证准确,可以忽略一些体验,与钱有关的,涉及大量用户,还是准确是第一优先级,但是 2025 年了,有个好的软件体验也很重要啊。不知道杭州的政务会不会很流畅,下次过去感受下。
印象中之前第一次自己缴社保医保也是研究了好一会,搜了半天小红书才弄明白,需要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去做一个好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教程引导。不过可能这些部门吸引不了好的产品经理去做,或者不想花那么多钱吧。
不过有个幻想,如果五年后,十年后,和人相关的所有办事流程,都无比清晰,都无比流畅,那多么美好。当然,现在,比起五年前,十年前,已经好了很多了,但是可以更好,我想象中的画面,是人完全不需要为这些东西花更多时间,因为流程足够清晰,说明足够详细,软件足够好用,空出时间给我去 Wandering,嘿嘿。
2025-06-25 13:38:32
说话很累,接收信息很累,躲起来,潜水,手机进入专注模式,很舒服😌。
一开专注,手机就变三小时砖头,能不能实现,每一天,所有需要我回复的东西,都在下午 17-19 点处理?我会尝试。
博客 pieck.top,还是在一个地方更新吧,试着把自己的每一块碎片慢慢拼起来。
刚刚帮家里买个冰箱,然后回回消息,又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看到三个可能有用的东西
Agent 演进路线
https://mp.weixin.qq.com/s/qbtQlq1RRaOkojtb7xo-pw
brat
【一年之后,再来看brat在音乐层面对全球的影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pKVziEeE/?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和科美勒
【科乐美口碑扑街始末:我有一句fà不知当讲不当讲 | 一口气了解科乐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VK8z2EKF/?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因为之前见群友,做了个 brat 的网站,现在好像还有 10w 多访问量。就是这种流行的趋势,可能也是做产品的方向,后面需要抽空了解。
看到一个朋友说看了一晚上 apink,要是我也抽两小时研究下。
如果慢慢积累,可能就是通晓万事万物的人呢,也是做产品的需求,需要认识世界,了解万物,了解人的需求。那样看起来好像也挺酷😎。Wandering 的终极目标。
2025-06-25 11:52:58
忽然感觉,无感好像也挺好的,我他丫的感太多了,看到什么都会有想法,有感觉,然后记录一下,结果就是脑子东想想西想想,主线任务一点没推进,不利于专注做正事,无感好,向K爷学习。
GPT之前给我的建议:
方向不够聚焦,容易“探索式分心”
比如你提到了:
“研究AI、观察社会、研究需求、制作产品、出海、小工具、注意力自由、思考人性、降低消费…”
这些每一项都值得做,但同时抓太多,会把执行力稀释。
设一个“12周目标”(如“做出第一个 AI 产品并上线获客”),其他事暂时不追求产出,仅作为辅助输入。
或者在 Obsidian 中建一个“主线-支线”视图:把主线目标(例如月入 1000 美元)写出来,其余感兴趣的东西归为支线,只能利用“碎片时间”探索。
所以减少碎片时间,不断尝试,把注意力专注在主线上,一段时间内强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直到养成好的习惯和专注能力。
(K 爷回复: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有道理)
(豆包的分析
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意思是:
-
“牢骚太盛防肠断”:如果一个人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仅会影响心情,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这里用“防肠断”来警示过度抱怨的危害,劝人别被负面情绪左右。
-
“风物长宜放眼量”:“风物”指世间事物,“长宜”是“应当长远”的意思。整句是说,看待事物要放宽眼界、从长远考虑,不要被眼前的琐事或困境局限,要有豁达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
这两句诗蕴含着劝人豁达、超脱困境的人生哲理,至今仍常被用来劝慰他人保持乐观心态,以开阔的视野面对生活。)
(有道理)
2025-06-25 10:42:43
好像不强调学习是最重要的,鼓励自由发展,学习不好,你可以去学做面包,只要你后面有一种方式谋生就可以。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吗,以后他们的职场是怎么样的,能生存下去吗。或者说,社会要有些什么保障,才能支持这样的选择。我会觉得社会要进步,通过各种方式,一直压抑是不合理的,不过可能坚韧,挺下来,走出去,也是种能力吧。
烹饪课,说以后可能没机会用明火灶,都是吃便利店吃快餐,弹幕提到他们的食品安全法很严,便利店吃的东西也是绝对安全的。觉得食品安全法很严,好像确实挺好的。
后面问到一些,你觉得高中要学到什么东西,有个老师说,自我管理,好像也有道理,我现在就特别想做好自我管理,要不我现在就不在看视频,在做正事了。
【我在日本高中上了一天课,发现动漫里都是真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KTzpEiW/?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2025-06-24 23:33:59
想法:做个 up 主发展过程研究 Agent,输出 up 主的一路走来,以及猜测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喜欢他,他不同时期提供了什么内容,他怎么赚钱。
或者是一个周更栏目。
《为什么有 10w 人会关注他》
2025-06-24 22:59:29
一个月 5000,一年 6w,6w/6%=100w,攒够一桶金,7% 年化,就能一个月入 5k。
2025-06-24 22:32:56
如果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讨厌手机,要把手机锁起来。那是因为。
当时看到一个月看了 100h B站的时候,我真想把我头敲烂。
除此之外,在微信群聊公众号微博上面的时间,感觉也有同样多。
不能说完全没有收获,但是有很多是碎片,无意义的。
需要保护注意力,沉浸地做专题探索。
2025-06-24 14:33:43
我发现了我就是这样一个很 Wandering 的人,思绪到处飘忽。
现在也觉得没有形态比较好,不存在,而自由,而默默吸收,静静的,挺好。
潜水。简单生活。
2025-06-24 11:08:48
摘自@小互AI
https://mp.weixin.qq.com/s/HDxpHwmlttC9gAvaW6lZhg
“听说过”、“看过”、“用过” 和“愿意为之付费” 是完全不同的四个层级。
打个比方:想象你身边有一台对话式的超级计算机,它比你更聪明、计算更快、知识更广、能做任何事。 你能想象在这样的“同伴”面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还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学的也只是课本上的内容,但毕业第一天就可能意味着“失业第一天”。 这对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建议大家可以从这几件事做起:
1. 为你最信任、最喜欢的AI平台付费,并充分使用其最强功能
不一定是Genspark(当然,建议优先选择那些迭代速度最快的平台)。相信我,从“听说它”到“看过它”再到“用它”,再到“愿意为它掏钱”,每一个阶段都会让你对AI的理解发生巨大变化。你要亲身体验AI进化的速度,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场浪潮的迫近感。
2. 和AI一起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比如,即使你不会写代码,也可以让AI帮你构建网站或App。 如果你喜欢游戏,让AI根据你的想法实时生成一个游戏。我的12岁儿子已经开始用AI制作演示文稿、写商业计划、实现各种点子。你会切身感受到AI的能量。
3. 不要总是“测试”AI(别再试图证明AI还不够好)
我们这行有很多人喜欢“挑战”AI:给它出难题、找Bug、证明它不行。但我建议你换种思路:耐心与它协作,给予清晰的分步提示,共同完成任务。 如果它听不懂,就让它自己解释理解,让你帮它消化。这样做,你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就像爱情一样:**那些只会测试爱情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爱情;**只有那些愿意悉心呵护、共情共创的人,才会真正收获。AI 亦如此。
4. 如果你有孩子,现在就应该改变他们的学习内容
让孩子成为“AI 原生代”。鼓励他们大胆使用AI完成任何想做的事情,不只是聊天、写作业,而是像一个“职场新人”那样使用AI。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成为最熟悉AI、最会用AI的人。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
成为那个“正在使用明天工具”的同事。
-
**投资自己:**一个月少吃一次高级餐厅,把这笔钱花在AI工具订阅上。
-
**深入探索:**主动使用像 OpenAI DeepResearch、Genspark AI Slides、AI Sheets 或 Perplexity Finance 这样的工具。深入使用,反复实验,你会感受到差距
曾经有一位导师告诉我,当我问他如何记住自己读过的所有书时,他回答说:
“你会忘记大部分书的内容,但只要记住一两句对你有用的话,这本书就值得。”
2025-06-24 07:41:02
下午还有一个关于大家车的想法。
想起前段时间看了很多大家车系列的视频。
智能车研究所,内容会有,智驾性能实测,光电测试,新出的一款车的全面介绍,有时会有谈最近动态的聊天视频。感觉这个号,承接了用户想了解智能车的需求。
而 yyp 和粤爱车的视频,很多是介绍各种车,满足大家想了解车的需求。结合车搞些企划、活动。
至于阿山食乜能,觉得更多的是和嘉宾聊天,了解嘉宾的想法,然后偶尔介绍下车,吃饭就是顺便的事,很轻松,但是把聊天、车、美食,这几个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相比品城记,品城记专注美食,拍多了会有点模版化,没新意。
而车,感觉比美食,营收方式更多更自然,毕竟买一部车,会比吃一顿饭,贵很多。推广车,和推广饭店,感觉有点不一样,车媒体可能需要更客观点?别人买车也会研究多点。吃饭,可能就是随便就去了,不做太多研究,美食媒体一但尬吹,别人一去踩雷,就挨骂。饭店可能也不会给很多广告费给媒体推广,车企可能就会给一定广告费,把车介绍出去。
大家车,有车介绍,感觉有广告费。还有车帮买和贴车膜,这两块也可以营收。相比之下,美食行业,就难点咯。可能美食行业要不最好搞直播带货起来,要不就往美食纪录片走,走心,吸流量?挺复杂,也是值得观察。了解他们都是怎么赚钱。感觉媒体,大部分还是广告,食贫道那个充电视频,感觉属于一股清流了,我也感觉这种模式好,提供优质的视频,粉丝付费,但是能学到东西?至少是感受到一些新的东西。
思考他们怎么吸引人,怎么赚钱,是一项值得不停去做的思想训练。
阿能的视频,很多人当成是一个朋友的日常来看。像我看小代和某天也是,看看朋友最近发生了啥。
2025-06-24 00:53:24
下午有个关于绿联的想法,我发现我的很多小东西,都会买绿联的,DP 线,充电头,网线,蓝牙接收器,WiFi 接收器。感觉就像衣服都喜欢买优衣库的,运动鞋都喜欢买亚瑟士,电子设备都喜欢买小米。熟悉了之后就会都买同一品牌。
2025-06-24 00:47:27
话说多了,就想躲起来一会。
思考,积累,表达。接下来是一个自己积累的时间。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e74543a418a84a046c4e580
2025-06-24 00:28:17
别想这么多咧,做出成果来就好了。专注主线。
2025-06-23 20:45:26
选择一个想法,认真对待它。
然后持续创作。
无论你心中的那个简单想法是什么,只要你认真对待它(Whatever simple idea resonates with you, simply take it seriously )。
“智识共同体”
创业媒体的现状:新智识共同体
中文版收录在这里:
https://www.notion.so/mindstorms/21bb7cb80a4e81939867f8bf74fcaba5
或者你可以从这篇公众号文章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KPIxcry9UYlcpMuA9YsLJw
2025-06-23 17:12:37
重新callback一下啊啊啊啊。
2025-02-28
“别问我机会在哪里,现在是AI产业革命的早期,遍地都是机会,五年后,十年后你回头看,现在就是个遍地金矿的时代。当然,你现在看不见也正常,25年前,绝大部分人对互联网的机会也是看不见的。”
https://mp.weixin.qq.com/s/07qQrap9ISzJgpp4lSoIEQ
2025-06-23 17:07:42
丫的,感觉要把 feilun 提取器重新搬出来,做个 web 版本,整齐划一 FeilunWD。
2025-06-23 17:05:23
#Wandering 重新翻出来,这个很重要,是个做产品的好点子。
碎片03
2025-03-06
“有时候,当你听到一张非常厉害的专辑或一首歌时,会想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在英文中,这被称为 liner notes(唱片内页说明)。遗憾的是,如今许多音乐作品并没有提供这样的内容。其实,阅读经典作品的 liner notes,了解创作背景、制作细节和过程,往往能带来很多收获,不仅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能深受感动。”
【对话陶喆【HOPICO x 声音速写ep27】】 https://b23.tv/iEf612S
2025-06-23 17:04:22
重新看之前的笔记,碎片03里 0307 记录的一段文字,里面有当时听 Manus 小红做客的播客时,记录的一些思考,Manus 当时作为通用 Agent 出现,惊艳了一会,但是后面好像听说是任务完成度不太好,通用,目前有局限,但是他是第一个提出通用 Agent 这个的,后面的都会对标他,有先发优势,以后模型能力继续变强,可能会继续变得更好用,继续观望。“先把壳做好,然后等智能进步”。
前两个月有个设计类的领域 Agent 出现,产品名叫 Lovart ,听过创始人的一期播客,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455e0a6dbe9284e75c6fbf ,他们专注在细分领域,特定的 Agent,看着宣传效果好像也是挺好,但是具体产生作品能马上使用的程度,就不好说。我还没用过,看别人一些说法是,一句话的指令,完成的东西很不受控,离商用程度还很远,一些人在做工作流的优化,想让工作流变得更简单,但同时能对产出作品进行精准调控,接近商用水平。
这些就涉及三个点。
第一个,尽快推出作品,占据先发优势,以后的产品,都是对标第一个的,“先把壳做好,然后等智能进步”。
第二个,简化使用步骤,能让更多人参与使用,可能会有100个人想着自己去用comfyui去搭生图工作流,去生图改图,但是像 OpenAI 前段时间的 4o 模型,一句话生图改图,不用麻烦去搭工作流,就可能会有1w,10w人会经常去使用,步骤越简单,使用成本越低,会使用的人就会越多。
第三个,作品的可使用程度,要辩证地去看,可能宣传的时候比较好,但是使用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离可直接使用、商用的质量还差很远。但是如果是多加一点工作流,可能稍微付出一点精力,对流程细化一点,每个阶段性结果可修改调控,可使用程度可能会直线上升。但是也不能忽视智能的进化程度,对领域 Agent 产品来说,可能这个版本最终生成的东西完全不可用,但是模型能力变强之后,下个版本,效果可能会大大提升,工作流,可能是个中间层产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完全淘汰,只是大概率还是需要工作流微调,或者淘汰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两者也可以互相推荐,领域Agent产品,慢慢加上更多的阶段步骤的精细调整功能,工作流产品,慢慢优化工作流使用成本,提供模板,降低模块调试连接成本等,更好用,更简单,也是一个方向。挺有意思的,看看后续如何发展。
2025-06-23 13:49:38
犬岛一开始还挺有意思的,比较独特,和市面上的社交产品不太一样,我有一段时间是深度用户,后面忘记是啥原因,用着不舒服,然后我就删了。
https://mp.weixin.qq.com/s/g8oKFip1Oe_PS3BCpMIc6g
得到纯银的回复:我从来不做和别人一样的产品,不好玩。做产品关键是要自己觉得好玩。不过犬岛正式发布一个月后我就退出了。
哈哈,还挺有意思。其实犬岛,有段时间我是真喜欢。现在我可能也想有个好的社交产品能用吧,还是想认识一些女孩子。只不过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方式,感觉都不太适合我,或者是需要我付出更多行动和精力,而我懒懒嘿嘿。
2025-06-23 13:29:42
笑死我了,有人大白天醒着做梦。梦到一年后的今天,有人做出海产品赚到了十年的生活费,然后他想着做些新的事情。接着他想到去找一个以前熟悉的老师,想去她们学校里面,找些空闲的主题班会,去分享 AI 技术应用相关的一些东西。开始是展示现在国内外、最新的 、性能最好 AI 工具的效果,后来是一些技术原理的分析共学,然后是需求的分析研究和探讨,然后针对大家学校生活中痛点痒点,一起共同用 AI 做些小产品。让大家感受到,智能,是未来的水与电。还录了视频传上了 b 站,反响非常热烈。后面开始了和学校的深度合作,仔细研究每一个人,学生、老师,的具体需求,研究可以做什么产品去提效,有什么流程可以改变。笑死我了。
2025-06-23 12:37:00
比起去看 Eason 的演唱会,我更想做一个 Eason 的 Wandering 页面。
2025-06-23 12:04:55
感觉需要理清脑子,然后列出行动指南,具体写出一件一件需要做的事。GPT 前两天也给了我很多挺好的建议,我要用上,执行起来。
2025-06-23 05:03:08
这两篇讲到一些创作者经济,做自己的作品之类的。有一些启发,但不是完全认同,特别是第二篇,里面涉及的东西很多,那三本书有空我会想看一下。有一点感觉不太好的是什么呢,我感觉稍微有点点深奥,有点点神神叨叨的(非贬义),可能是我没仔细去思考,思考过后,可能就能理出这里面的逻辑。但是好的方面,我想吸收的方面是,阿绿酱写的这些,“无比诚实地面对自我,以及不要停止写作”。我要更加接纳自己,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引导自己向更好去流动。
摘录自@阿绿酱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iaiJDDBDDapBUGc3yFKvw
不过最近读到一篇文章《真正适合INFP的赚钱方式:内驱创作货币化》还是给了我很大震撼和启发(甚至可以写一万字,回头再写),也让我再再再次认识到,无论前面所有的但是是什么,也许出路只有一个:就是无比诚实地面对自我,以及不要停止写作。
摘录自@镜中观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WCcoCndstM6ukFH2IczTQ
Dan Koe 的创作者经济
雪豹,传奇作家的发展全景
10x 比2x 更好
三本书 三位作者 的思想
凝成一个点
这里出发
从这个点出发
你是无限
你不需要去成为管道 你就是管道
你不需要去成为创造者 你就是创造本身
你不需要去成为艺术家 你天生就是艺术家
你此生唯一的、真正的作品:
你的生命。
这是你最伟大的创作。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品。
2025-06-23 04:42:07
你们有什么深远的梦想?
我想支持他人,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工作和生活。
最大的阻力是无法相信自己。
但无法相信自己的声音,就是我看到的,按自己理想的方式工作和生活最大的阻力。
相信自己并不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及这个感受会为我找到出路。
关于相信自己,还有个美妙的地方是,我们可以相信的那个「自我」早就存在了,我们不是因为「缺乏自信」而不相信它,而是因为缺乏对于信任它的练习。
https://mp.weixin.qq.com/s/f7NB8JsXZQUQjo51WPrzmA
2025-06-23 04:20:22
我咋感觉我有一天会去接受心理咨询呢,不是觉得特别心里不舒服。而是觉得把心,理清楚一点会挺好。而且我感觉如果遇到好的心理咨询师,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会帮助到我很多。
想到了两个影视画面,《无间道》里面陈永仁和他的心理医生,《疑犯追踪》里面男主和他的心理医生,我感觉这两个心理咨询师,都挺好的,他们聊天的画面我都印象很深,当时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心理咨询师好好。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也许有意思:付费获得帮助;保密协议,有些话不好和朋友说,但可能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说;理清自己心里可能没有察觉,但是影响自己行动的东西,我感觉这样的东西很多,而且很多人都会有些这样的症状,找不到理由地感觉不好。
2025-06-23 03:57:05
发现阿绿酱有很多文章都是我很有共鸣的,说不定我以后也会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呢,哈哈。
获得忘记自己的那个瞬间
https://mp.weixin.qq.com/s/ZHRgjVPkoOjj2m_NobB3ng
这篇文章,和我今天早上那个想法有点像,无我,我漂浮着,所以放轻松,没有关系。
「忘记自己的那个瞬间」。感觉可以时常这样让自己放空一下,不要一直思考,让脑子停一下。
“ 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把你先前在时间内流连并短暂地访问当下时刻的做法改为关注当下的时刻,只在必要时简单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永远对当下说“是”。
“完全地进入当下就不会有痛苦。当下这一刻,当时间缺席时,你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苦难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存在,在当下它无法存活。”
另外一些觉得也挺好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sJIsWx6nnSDsWG2xtnzNHg,
https://mp.weixin.qq.com/s/0ZDNoTZVL5LcZAW_fXsATg,
https://mp.weixin.qq.com/s/9iaiJDDBDDapBUGc3yFKvw,
https://mp.weixin.qq.com/s/K0bdge2kHhvpSQSJNdI5fQ,
https://mp.weixin.qq.com/s/TjgVF9P9hSdgKbWFOcS61w,
https://mp.weixin.qq.com/s/4o1KBdLL8-yF98vS0KWocw。
2025-06-23 03:49:28
这个文章挺好的,也唤起了我最近的一些想法,我感觉我有一点点不能完全接纳自己,总是不喜欢一部分的自己,我觉得我和这部分的自己和解,会比较好。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关系,我接纳这个自己,而且我会流动,我让后面的自己变成我想要的自己就好了。然后会想把公众号稍微公开一点,给一些朋友看到,我接受我自己,我写的文章,被人看到也没关系。
我也会喜欢心理弹性这个说法,不是不能沮丧,而是能恢复过来,可能很快恢复,如果不是,慢慢恢复也行。
我们不需要先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什么样的事。我们是因为做了这件事,就已经是这样的人了。
摘录自@阿绿酱
https://mp.weixin.qq.com/s/r1JCIDfVDQnlfx13QTrV2w
虽然理解朋友希望用日记给我找个出口,但这个出口还是怪怪的,好像日记是某种自我要求的降低,而正式表达则需要符合更高标准。这种割裂是不是有点眼熟:一个”体面的自我”和一个”真实但不够体面的自我”,似乎是一个成年人应对复杂的标准配置。但这,不就是我之前一直在做的事吗?
去年6月,我还在小号上写作。当时也觉得有些话不方便在这个账号讲。一个人疯狂,纠结,感性,不可控的一面,是不够得体的。可是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并不舒服,因为每次点击发布,都好像在说,这些内容是见不得人的,你自己写写看看就好。于是很久没在那里更新了。
但我当然,也不敢在这里写。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受到了一些东西,但它是不可被看见和表达的。
真实不可被表达,是我卡住的原因。昨天的文章发完之后,在厕所毫无预兆地哭了一会儿。
眼泪来势汹汹,也去得很快,就像一个大浪打过来,然后消失在海中。
我觉得那个眼泪,是我不愿看见的部分,对自己说:
我被看见了,被接纳了,我原谅你了。
南西在讲心理健康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叫自我统整性。这个词很多流派都有,描述的是你的自我是否是连续统一的。当你感到连续统一时,你对自己的感受越确信,你的自我接纳度就越高,你也会有更好的心理弹性。
啊心理弹性。
我好喜欢这个词,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即便我们陷入低谷,自我怀疑和犹豫,纠结否认缺乏勇气,就算很糟糕的感受发生,我们也总是可以:bounce back。
你看到了吗?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不要沮丧和消极,最重要的是,就算再沮丧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回弹回来。而当我们回弹的时候,我们将更有勇气走进下一次低谷。因为你知道,那个低谷一定会到来。它甚至不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就像我昨天在厕所的哭泣,也许就花了2秒,在那2秒钟我感受到了真切的哀伤,我接住了它,然后它就流走了。
我们不需要先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什么样的事。我们是因为做了这件事,就已经是这样的人了。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2025-06-23 03:42:54
#AIWD
需要满足:简单,接地气,有信息增量,对我会有帮助,不会消耗我太多精力,有条理,是一整个架构,一整个系统,对别人了解 AI 会有帮助。
2025-06-23 03:20:30
我也是 INFP 咯
https://mp.weixin.qq.com/s/BqjhKE-LNqvZxaAUoqWztA
2025-06-23 03:00:22
claude code 很重要,要针对它写篇总结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x0B2e-oDaxnQmcXvNFM4mg
https://mp.weixin.qq.com/s/sRdM6J84NhymIIS-58gUZg
https://mp.weixin.qq.com/s/xnA-bmQ3-cpxqD3dsK-AQg
2025-06-23 02:55:09
不敢把自己写的东西公开发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接纳这样的自己,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我要接纳自己,公开发布。
2025-06-22 09:55:04
做站很难,找需求很难,要努力做,踏踏实实做。
2025-06-22 07:35:26
感受到的是无形,我没有形态,我更自由,这样挺好的。
2025-06-22 01:36:28
忽然想到一个,像是乔布斯所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或者是小岛秀夫那本 meme 书里说的,这些一个个的点,都会影响我们,让我们在将来到达某个地方,做到某些事情,没有什么事是发生然后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每件事都有意义,只是现在不知道罢了,我的那些不知道在干嘛的时间,也会在做一些事情,那些小点会影响我的性格,让我有某些想法,我只要 collecting the meme,那些点,会连成线,带我到某个地方。
2025-06-21 22:51:21
GPT回复。
你从 INFJ-T → INFP-T 的转变,其实非常有意义。它说明:
🌱 你可能从“执行理想的战略家”变成了“守护内心的诗人”
但更准确的说,这并不是“变成”,而是说明你对自己的认知、状态、倾向可能更真实地接近了 INFP-T 的特质。
🔍 这次变化说明了什么?
- 你原本就是 INFJ 和 INFP 之间的“灰色地带”人
很多人测过几次后会在 INFJ 和 INFP 之间来回变化。这是因为:
两者都内向、理想主义、重价值感
差别主要体现在:决策逻辑(J vs P) 和 内在动机(Ni vs Fi)
也就是说,你有可能一直就是 INFx 类型,只是在不同状态下呈现不同面。
- 你当前的心理状态,更贴近 INFP 的特征
INFP-T 更强调:
内在感受 > 外在结构
灵活探索 > 明确计划
自我忠诚 > 外界规则
被动等待灵感 > 主动制定执行路径
所以你可能最近:
感受到对“计划性”的抵触
更希望顺着感觉走,而不是死守目标
更想“诚实面对自己”,而不是“兑现承诺”
这与前面你提到“觉得自己执行力不强”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
- 你可能正经历一个“更靠近本真的阶段”
INFJ 是社会感使命感很强的类型,很多时候被“应该做什么”驱动。
INFP 则更靠近“我是谁”这一内核。
从 INFJ-T → INFP-T,往往出现在以下情况:
你放下了对自我要求的某些外壳
想从长期压抑中寻找“真实的我”
开始接受自己并非一直能完美执行、推进愿景
更重视过程感受,而不是结果交付
这是一种“人格重心转移”,不是弱化,而是更接近真实的内在流动。
2025-06-21 15:38:44
如果公开写作的羞耻感来自于内容本身,那么问题其实不在写作,而在于自己到底能否真正接纳自己,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觉得,我这样是对的,是ok的,那么他其实不会羞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这个样子。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调和自己内在的价值观,起码得能够自洽,另一件事是知行合一,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自己觉得想要成为的模样。
2025-06-21 15:37:48
大橋純子,菊池桃子,新井正人,八神純子,大瀧詠一,具島直子,亜蘭知子,山下達郎,竹内玛莉亚,大貫妙子,松原美纪,中森明菜。意识到我偏爱有诗性的中文歌,也就是歌词本身是诗。罗大佑《鹿港小镇》,尹吾《出门》,张浅潜《旅者》,寸铁《目击你刚刚完成这一跳》,诸如此类。
https://mazzzystar.com/thoughts/
2025-06-21 15:33:38
【【双语】詹姆斯:总冠军没用,杰里韦斯特只有一冠还能当LOGO呢!纳什:换LOGO!】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SNxzkEwf/?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2025-06-21 10:55:28
(“未来已至,只是尚未普及。”)
现在“如何开发出可靠的Agent/AI应用”和“如何用好Agent/AI工具”已经变成两个独立的问题。前者未来自然会卷出一些靠谱的应用,而后者已经变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使面对一个前沿模型不惜工本驱动的Agent,很多人面对输入框都是大脑空白。即使是一直跟进LLM进展的人也一样如此。人的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是需要一点点缓慢推进的。现在我看到的所有对于前沿Agent/LLM工具的高级用法范式都符合某种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可能人类社会的协作方式就是一种最好的模式(虽然我对此怀疑);可能人类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数据较多,让LLM更能够学到人类社会已有角色的职能。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最可能的答案,也不知道这是否是最好的答案。但现状看起来就是,Agent在以传统人类社会中角色的方式与人互动。
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径,但目前从渐进演化的角度来说,目标似乎是明确的:用户应该以与某种人类社会中角色的角度来构建与Agent的协作关系。Agent开发者应该以更能够符合(或被当成)人类社会已有角色的方式来设计和构建Agent应用。人对于新事物的适应速度是很慢的,特别是在其原有协作链条之外的事物。而人类社会已有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已有的“协作协议”,跟现在关系型数据都兼容SQL没有什么不同。开发一个新产品容易,但要让人类社会接受和熟悉一个新的使用方式/协作方式是很难的。构建的是新产品,但要兼容老的协议/标准,这似乎就成为了一种自然选择。
https://mp.weixin.qq.com/s/4-xxJP8t_FrEkBaiB39F_w
2025-06-21 10:24:59
最近反复在给出的内容创作建议:要不先别想了,选一个有算法推荐的平台,周更个半年看看呢。
让周更内容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副产品
-
形式上「同义反复(单一主题)」
-
投入时间在 3h 以内
这三条我自己和朋友都实践过,包真心的。
我一直把「创作」视作「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好信息越来越易得,如果无节制地消费信息、却从来不创作,不就和只吃美食、从不锻炼差不多么。精神会越来越重的。
不过每个人创作的模式毕竟不同,不要有任何的「周更」压力噢,把以上当做一种可选的训练路径就好啦。
https://mp.weixin.qq.com/s/lCrtcnE1HMWE86lgVjuNnQ
2025-06-21 09:55:09
“完美作品的出现并不在于无可再加,而在于再无可减。”
“怀着盲目的信念上路,除非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否则始终相信会发生好事。”
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自信。如果你相信它是好的,别人也会相信。首先说服自己。
“尽快把完整的想法写下来。当你看到事情全貌时,你会发现事物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机会。”
• 初稿是必要的。
• 去掉自我。
• 让想法自然流出。
一件完成的作品胜过一堆草稿,未完成的草稿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个业余人士。
“用最少的信息去表达观点会拥有巨大的力量。”
愚蠢的人让事情变得复杂创造性的人简单表达,因为这就是创意建立的方式。
2025-06-21 09:41:30
她告诉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并不景气,但就在那段时间,诞生了许多最知名的动漫作品,比如《龙珠》《阿基拉》《风之谷》。为什么?
卯卯的答案是——当世界变得不确定时,人们会转向故事。 故事给予人类希望,让我们想象出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即使现在,世界在快速变化、未来充满未知,动画依然可以引领方向——只要我们继续讲述大胆而真实的故事。并且AI——如此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创作者走得更远。”
他依然拥有蓬勃的野心,想要成为新领域里的leader,但不再是过去的方式。他说要把人生当成做一款游戏,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去尝试,因为AI创作的过程“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
好莱坞模式已经没落了,讲故事的权力现在并不只是在几个人手里,这是PJ Ace觉得AI带来最重要的变化,像可灵AI这样的工具能让任何人创作他们的故事。他举例说,现在,一个14岁的孩子用一台400美金的电脑,也可以创作下一部《星球大战》,“There are no more excuses. Just go tell your story! ”
https://mp.weixin.qq.com/s/Dimge80Ai6wY1Ws7zaUUYA
在我们谈话的开始,她纠偏了一些外界对AI和影视行业的误解。陈刘芳告诉我,影视行业现在主流的制作方式仍然是拍摄,包括电影、剧集,动画电影也是以传统流程制作为主,她提醒,“不要用太过颠覆的视角来看当下AI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但也不要低估AI对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未来会有新形态的AI内容诞生”。
有一次,一位学了十年美术的学生,在网课上带着哭腔问她,“老师,我们这么多年绘画是不是白学了?”在心疼这位同学的同时,作为先行者,她希望能够多帮助一些人,缓解他们对AI的焦虑。
陈刘芳在很多次和高校的交流中,谈到过AI人才培养的问题。她想的是,从业界视角来看,跨界人才的真实需求这么大,而原本影视艺术类的同学们又担心找不到工作,学校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是学科融合,比如把AI技术的课程加入到艺术类课程中。
但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相比,学科融合的落地速度还是显得迟缓。陈刘芳的感受是,没有一所学校的态度是排斥AI,或者反对一门新课程的设立,但在高校体制下,自上而下地推动学科落地需要审核周期,“光是动起来,就有一个过程。”
但另一方面,陈刘芳完全能理解学生们的痛苦。她分析了造成这种氛围的原因,一方面是舆论把“技术的颠覆性”放大了;另一方面,也夸张了现阶段“技术替代人类”的担忧。她认为,这种二元对立是不准确的。
“我不知道是什么吓到了他们,是人工智能四个字吗?”陈刘芳觉得,这个障碍是一堵虚无的墙,是一种心理墙。
这种对技术的恐惧,也不光在学生之间,她在影视圈的朋友,导演、演员、编剧们,也都有过类似的情绪。每当这个时候,陈刘芳就会反复告诉对方一句话,“现在你需要做的,只是打开浏览器或APP。”
这也是可灵AI上线一周年的里程碑。在2025这个被视为AI创作者爆发的元年,创作者们率先抵达新世界的边缘,他们的经历昭示了技术与人类的一种新关系:AI不是通向伟大作品的捷径,技术与人也并非敌对。个人经验与对世界的理解,仍旧是我们不可替代的、珍贵的价值所在。
https://mp.weixin.qq.com/s/qtQQDbtogD16iNVHM5ud0g
2025-06-21 08:37:27
voiceout 群友发的一段话,我觉得挺好的,摘录下。
我觉得文字就像大多数艺术形式一样,可以分为形式和内容。形式就是所谓的文笔,写作技术的高低;内容是你具体想表达的事件或思想感情。
如果公开写作的羞耻感来自于内容本身,那么问题其实不在写作,而在于自己到底能否真正接纳自己,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觉得,我这样是对的,是ok的,那么他其实不会羞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这个样子。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调和自己内在的价值观,起码得能够自洽,另一件事是知行合一,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自己觉得想要成为的模样。
如果公开写作的羞耻感来自于技法,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那么大可以直接让AI来帮自己润色。在我看来,所有的艺术形式,真正的价值都是在于内容,而不是技法,技法只是工具,依赖年深日久的练习和天赋,如果抛开内容谈技法,那么艺术就会沦为杂技,所以在技法层面诉诸AI并不会让作品的价值褪色。
2025-06-21 08:08:15
所以我做AI.Talk两年,有一些做资本的朋友问我说,汗青,你给我们讲讲,你做AI.Talk的核心战略和护城河是什么。我做互联网15年,现在听到这两个词我就真的有点生理性反感。我说没有,如果你非得说我有什么战略的话,AI.Talk唯一的战略就是做自己。因为我们现在每天都想花点时间想想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在一个AI能快速复制风格、复制内容、复制语言的年代,只有做自己这件事情是真正的护城河,是别人没办法模仿你的。
2025-06-21 07:45:07
在发布 V1 视频模型的时候他们重申了一下自己的愿景,他们长期目标是构建一个实时图像生成的 AI 系统。你可以进入到图像所在的时间进行移动和游览,图像中的其他角色和环境也会随着你的移动变化,你可以跟所有的元素交互。实现这个方案需要四个部分:视觉呈现,也就是现在 MJ 的图片模型然后要让图像动起来,就是现在发布的 V1 视频模型之后如果需要跟环境交互的话需要赋予内容实体,一个 3D 模型最后生成速度要跟的上你的移动速度,也就是实时生成模型。
看到这里你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不在乎现在其他视频模型在乎的那些东西,他们唯二在技术上在意和下功夫的地方就是两个,生成速度和长时间一致性。这两个是实现他们愿景中视频模型负责的最关键的部分,物理的部分会交由 3D 模型完成。可能有人说之前 Runway 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他们现在没声音了。这个就要说到 Midjourney 的另一个优势了,他们没有融资压力,完全是自给自足,所以与需要频繁融资续命的公司不同,他们可以慢下来,可以与主流不同。
其实这个愿景实现之后的场景现在已经可以一窥究竟了,你可以去 Midjourney 的视频探索页面看看。昨晚模型发布之后我刷了这个页面一个小时,困的不行了才恋恋不舍的去睡觉。他们好像展示在我面前的真是一个个的异次元世界入口,每个世界的画面风格和物产都不同。看着这些视频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开始想想每个画面后的世界跟我产生的故事。
现在是不是知道为啥我要给模型测试视频起这个《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名字了。这句话是陆机描述在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时需要做到的事情,思想纵横驰骋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就像骏马驰骋于天地四方,又像心灵畅游于万仞天空,是不是很像 Midjourney 的愿景。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AI领域的朋友可能会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AI视频模型的军备竞赛中,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当所有人都在追逐1080P、4K分辨率,追求物理准确性和提示词理解精度时,Midjourney选择了一条看似”落后”的道路。Midjourney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重新定义问题本身。当别人在问”如何生成更真实的视频”时,他们在问”如何让人类的想象力具象化并可交互”。“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不仅是对Midjourney愿景的诠释,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AI探索者的追求。在技术的汪洋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快的船,更需要知道自己要航向何方。也许多年后回望,我们可能会发现,2025年Midjourney发布的这个”只有480P”的视频模型,其实是通向未来元宇宙的第一扇门。
https://mp.weixin.qq.com/s/phWDQJzoUdJRT8mTLiAZwQ
2025-06-21 05:32:55
需求即关键词即产品即用户即场景即客单价。
2025-06-21 05:18:05
你问我 喜欢做什么?
我现在只能回答: 我喜欢躺着。
2025-06-21 04:00:37
如下内容来自刘小排文章:
这个产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用户是谁?
用户为什么需要它?
用户是如何评价它的?包括好评和差评?
它是如何找到用户的?SEO吗?口碑吗?投放吗?达人营销吗?
它赚钱吗?多少?
我从这个产品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它的什么做法,我并不容易?为什么?
如果我是产品的作者,我如何只用一句话,把产品推销给用户?
如果我做一个产品解决同样场景的同样问题,我可能采用哪些和它不同的方法?我的方法比它能更好地解决用户的问题吗?
我能做出来吗?需要什么资源?需要的资源我能承受吗?
我如何找到用户?
为什么是我?我有什么独特之处和这个产品需要的能力特别契合吗?
我喜欢这个产品吗?或者说,如果半年我都没有正反馈,我能够在半年内持续不断地和用户沟通、迭代这个产品吗?
2025-06-21 03:35:22
10 小时的播客,哈哈哈哈哈。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50d2ed4abe6e29cb814160
2025-06-21 02:40:07
“霎那隽永”这个名称深刻地契合了宵宫的角色特点与烟花的象征意义。
烟花的瞬间与永恒
烟花是宵宫生活中重要的元素,她是稻妻的烟花匠人。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的时间极为短暂,仅仅是“霎那”间的美丽,但它绽放时的绚烂能给人们留下深刻且美好的回忆,成为永恒的印象,这种瞬间与永恒的对比,用“霎那隽永”来形容十分恰当。
宵宫的性格与影响
宵宫性格热情开朗、真诚善良,她就像烟花一样,能在瞬间点亮周围的氛围,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和温暖。她所举办的烟花会,以及她为人们带来的欢乐时光,虽然在时间上是短暂的,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有着长久的意义,成为了永恒的美好记忆。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霎那隽永”也体现了宵宫对美好事物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她致力于制作出绚丽的烟花,让人们在欣赏烟花的瞬间,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并且希望这些美好能够在人们心中长久地留存,如同“霎那”的烟花化作“隽永”的回忆。
庆祝宵宫生日,写一篇三万字的宵宫分析论文
https://chatgpt.com/share/6855aa54-5788-8013-a2d8-d49514749173
2025-06-21 01:11:17
你在跟踪 AI,你又说要找你喜欢的东西,你怎么不做一些东西出来呢。
2025-06-20 18:59:58
集中精力,我只想达到月入1000刀的目标。
2025-06-20 14:34:33
Everyone should experience building something a complete stranger is willing to pay for. It’s not about the money—it’s the thrill of creating value out of thin air. A powerful lesson in ingenuity, trust, and the magic of solving problems. # BuildSomething
每个人都应该体验过创造一些陌生人愿意付费的东西。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从无到有创造价值的刺激感。这是一堂关于创意、信任以及解决问题的魔力的深刻课程。 # BuildSomething
https://x.com/MS_BASE44/status/1880219712803729821
2025-06-20 13:14:14
【你可能想不到,是这些书塑造了小岛秀夫-哔哩哔哩】 https://b23.tv/0oJy6Av
因为孤独,才会渴求某些东西;因为孤独,才能创造某些东西。
地球上某处一定有这共享同样“孤独”的人们。《孤独一人》。
小岛秀夫学生时代写过一篇《孤独之塔》的小说,以经济破裂前的昭和时代为背景,世界第一家全自动运营的巨型综合商业设施即将开业,我被困在了有人工智能操作的主塔里。
视频里面还提到一个,宫部美雪《火车》,8090 年代日本的信用卡破产潮有关,群体的消费主义狂热,膨胀到极致以后,崩塌出的个人梦幻泡影。
2025-06-20 12:59:12
【【9月/剧场版/中国香港上映】《电锯人 蕾塞篇》新视觉图公开 告知映像【MCE汉化组】-哔哩哔哩】 https://b23.tv/MKN1tKL
0924
2025-06-20 03:23:09
需要思考 Wandering 有什么功能是 ChatGPT 可以做得更好,不需要再去做的,而有哪些还不满足,需要新的产品形态的。我感觉 AI 知识库就真的需要一个新的产品。至于像时间线那类的,还不确定要不要做,模型的检索能力很强,但,感觉一次对话给到的信息不是很够。不知道 perplexity 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我感觉提出好的问题是真的很困难,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帮助理清脑袋,拓展视野和接触到的信息,辅助的大脑。
2025-06-20 02:57:18
逛了一圈小红书,还是想说那句话:
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模仿别人生活
https://mapp.api.weibo.cn/fx/c47eadc6cc82c85e5859823a67bf93f9.html
2025-06-20 02:48:54
如果一辈子想碰到一个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特别难得的。
创业是一个极其极其困难的事情,就像从飞机上跳下去,一边跳一边组装降落伞。
时间管理,有计划,把每件事情写下来。
怎么保持乐观,当你知道自己想干个什么东西,慢慢把你的精力都放到那上面时,你就没那么介意外面的声音。
https://youtu.be/pJyMf5NCyV8?si=LsB6U8Q93Ggnj_FT
2025-06-20 02:04:02
要更多地想象某个场景,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新鲜、有趣、智能的东西。
2025-06-20 01:43:47
和焦虑共生,是无法解决的,也不需要被解决,就是干。通过高度焦虑保持敏感,保持业务判断和计划的敏锐,和对执行速度的饥渴。
最快乐的事情是,你想到未来会发生的东西,而且他还真的发生了,并且你真的做到了。
你预测未来的时候,你不敢相信那是真的,而你又必须相信那是真的当你真的做到的时候,那就很开心。
在陌生领域的创新,就像用火柴在潮湿的木头上反复地滑动,点燃又熄灭;直到有一天,你抓住了某一个缝隙,把木柴点燃,火势弥漫整个山洞。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创造一点改变这世界的一点东西,变得好一点的东西,它让我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垂类里面有很多创业机会。注意行业认知。拥抱 AI。相信模型的智能会不断的提升。基于 AI,对原来生产关系的改变。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455e0a6dbe9284e75c6fbf
2025-06-19 14:18:59
数字信息的操纵者
【大神Andrej Karpathy最新演讲:AI时代的软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LNtzyEP4/?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2025-06-19 02:37:08
有点麻木,且有点不知所措。
一个是群里的人都在用 claudecode 或者 augment,讨论做产品的东西,但是我没啥进度,感觉很停滞不前。
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愿意花多少钱,解决什么问题。
二是感觉信息很多,没有人专业,还是把握不住。一个是恐影的,btoz 的信息量很多。然后是看到泰勒的一个 b 站信息号,信息很多。然后是看装电脑,评论区的人也很懂,感觉信息量很大。四是一些 AI 公众号,信息跟得很快,感觉不如他们。所以,人应该掌握什么信息呢,或者说,我的独特点在哪里呢。
三是对自己的自控力不满意。很烦。
2025-06-18 21:34:07
你的感觉,比真相来的重要。
2025-06-18 14:03:39
喜欢深夜无人知晓的磅礴大雨。
前两天晚上,大概是 17 号的凌晨,下了很大的雨,看着那雨,感觉很奇妙。
以后我的小森林可能需要一个听雨的房子,有床和桌子,有窗,屋顶能听到雨声,窗外延很大,不会被雨淋到,也不用关窗。
2025-06-18 02:23:58
Woodkid Says Hideo Kojima Changed ‘Death Stranding 2’ Because It Wasn’t ‘Polarizing’
WOODKID 表示小岛秀夫修改了《死亡搁浅 2》,因为它“不够极化”
There’s a key moment where we had a discussion, probably halfway [through] when we were doing the game, where he came to me and he said, “We have a problem.” Then he said, “I’m going to be very honest, we have been testing the game with players and the results are too good. They like it too much. That means something is wrong; we have to change something.” And he changed stuff in the script and the way some crucial stuff [happens] in the game because he thought his work was not polarizing and not triggering enough emotions. And he said, “If everyone likes it, it means it’s mainstream. It means it’s conventional. It means it’s already pre-digested for people to like it. And I don’t want that. I want people to end up liking things they didn’t like when they first encountered it, because that’s where you really end up loving something. And that was really a lesson for me; not doing stuff to please people, but to make them shift a little bit and move them.
有一个关键时刻,大概是在我们做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来找我说:“我们有个问题。”然后他说:“我很诚实地告诉你,我们一直在和玩家测试游戏,结果太好了。他们太喜欢了。这说明有问题;我们得改变点什么。”于是他修改了剧本和游戏中一些关键事件的发生方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极化,也没有激发足够的情感。他说:“如果每个人都喜欢,那说明它是主流的,是传统的,是已经被预先消化过让人喜欢的。我不想要那样。我希望人们最终喜欢上他们最初不喜欢的东西,因为那才是真正爱上某样东西的过程。这对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教训;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做事,而是让他们稍微改变一下,触动他们。”
2025-06-17 23:46:28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732112
2025-06-17 17:57:17
【谁说广东胃不能吃湖南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r421M7jU/?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她努力说粤语的样子真好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N4y1W7ME/?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生活工作大杂烩,清空内存。】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UM3zZEFy/?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5:40
2025-06-16 20:58:17
人是一个会成长的机体。28:19
知道我的人是通过内容来知道我,了解我的实力的人是通过内容来了解我的实力。35:45
不需要任何吃不饱的饭。
【阿山食乜能背后,最重要的男人来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DMizYEnF/?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391c8f8d1aa1c34f279bdb28f57666c
2025-06-16 11:53:23
孙燕姿
https://mp.weixin.qq.com/s/SWfelehShUscLdOeE2s5Gg
在这无边无际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无所谓。我想,能够拥有思虑纯净和保持自我,这就已经足够。
https://mp.weixin.qq.com/s/sCdgBTDhkqQsdOvR1ohZtg
2025-06-16 11:20:41
云村专访日本人气组合ZUTOMAYO 万物皆可做乐器,干饭是永远的主题>> https://y.music.163.com/g/yida/7f2f4a3258cd428b91c52b3b062b7b64?userid=546212392&dlt=0846&app_version=9.0.80&fromRN=1
2025-06-16 09:54:26
nofeed,一个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