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2 23:50:29
写下今天想法。
见朋友,很久不见,再见面聊聊天也挺开心的,但也会有点疲惫,i 人社交能量减少的疲惫。所以后面一周,或者是一两个月,我要独处,潜水,恢复能量。
看到大家都在赚钱,还是心里会稍微有点不平静。更多的是想自己也赚钱。有一种感觉:自己出来走另外的路,但是还在半路上,暂时没有还可以的成果,有点赚钱的焦虑,虽然现在物欲也不是很高,存款还可以撑一段时间。还有不知道怎么说,现在在做的事,想着也借此机会,回顾下,梳理下。
有很多时候是在重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看自己具体喜欢什么东西,特别具体,因为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特别重要,源动力,只是需要找到喜欢和赚钱切合的点。也有很多时候在吸收不同的内容、观点,看看别人在做什么不一样的事,给自己补充更多的工具和想法。但也有很多时候在浪费时间,被社交网络牵着走,看这个看那个,不过很多东西确实有些收获有些意思,用那个乔布斯的 connecting the dots 的观点来看,这些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也像小岛秀夫那个 meme 的观点,很多看过的东西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后面基于这些再生长出其他的东西。
(但我觉得我花更多时间的是下面这些。)
首先是想尽可能地贴近 AI 新技术的使用,熟悉 AI 最新现状,基于 AI 做产品。我相信 AI 是未来的水、电、互联网,很重要(至于为什么,在前面的碎片文章里,有很多片段的记录,以及这个判断怎么产生的,这里不写了),未来三年五年社会会发生很大变化,要不停研究、思考,参与到这个浪潮中。并且努力去研究万事万物,观察人与社会,了解人有什么各种各样的需求,了解分析需求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事,观察世界某种程度上也是件挺好玩的事。然后努力创造一点小产品,对别人有一点用,所有事情都没有这个重要,会是我的快乐源泉,然后通过做产品,能获得能满足基本生活并攒一点小钱的回报。然后是想一直自由职业,独立开发,不坐班,想出海赚美元,做利基市场,小市场的产品,一百两百个订阅用户就很香了,还有汇率优势,全球这么多网民,肯定有机会的,肯定有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肯定有的,肯定有的。
不过也要明白这件事的难处,摸清别人需求,做出好用的产品,推广到别人能知道,每一件都是不容易的事,这个流程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特别多需要解决的小问题。而且竞争也会很激烈,很多人在研究新词新站,研究各种需求,做各种产品。需要脚踏实地,不停持续地做,研究,思考。
但是要相信自己。
从现在开始,相信自己能创造出人们(包括自己)很难想到,且目前并不存在的东西。
我会有执行力差的问题,我会因为碎片信息浪费很多时间,但是我知道了,我会改,正在改。
也要肯定自己,过去近一年,更了解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就是较低消费,降低物欲,但是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敢于为尝试智能付费,追求注意力自由,追求创造。也找到很多不贵,但是做起来我会觉得很有意思,我可以一直做的事情,像散步,听歌,发掘故事,沉进去研究某些东西,试着创造些小东西。也基本了解了 AI 的很多东西,尝试了各种功能,也接过 API 做了两个小工具,也做过生图站,视频站,对话站,做过网站,拉通过登录,拉通过支付,拉通过多语言。我还是有做一些东西的。只是下面要做更多,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去做,目标是挣到钱,把这个独立开发、注意力自由的生活持续下去。
按照标准时间线去走,运动,多睡觉,做减法,不看很多东西,节省时间,保护注意力,暂时那些都不重要,简单生活,专注,固定在主线上(目标月入一千刀),探索,思考,创造,做产品。
相信自己,我这条路是对的,虽然可能和大部分人不同,但是可以走下去的,全面地接触 AI,理解 AI,使用 AI,观察人与世界,分析需求,用 AI 做产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加油干。
(我感觉上面这些就作为离职一周年的小总结吧。)
Journey is the gift.
把上面这篇文章发给 ChatGPT 进行分析,得到了下面的回复:
你写的这段话,我认真看完了,真诚、沉静、清晰,是一种带着困惑但依旧坚定前行的心声。你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一个正在主动生活的人,而不是被动应对世界。
我来帮你从几个层面客观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指出值得坚持的方向,也提出一些潜在风险和优化建议。
✅ 一、你有哪些“对”的地方
1. 对自己的认知在不断深化
“重新认识自己”“找到源动力”“特别具体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这是一个人能独立走下去最关键的起点。很多人没有这一步,就会在模仿和焦虑中瞎忙。
2. 在关注世界变动与长期趋势
AI 是未来的水、电、互联网,这个判断是精准的。
你没有只是追热度,而是带着判断去跟进、使用、结合自身,这比单纯蹭风口更有价值。
3. 选择利基市场 + 出海独立开发,是实用且高胜率的策略
“100~200 个订阅用户”+“出海赚美元”+“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符合现代 indie hacker 成功案例的通用逻辑。
4. 对执行力不足有意识并主动优化
“我知道我会被碎片信息牵着走”“我正在改”
这不是消极认命,而是清醒的修正,很难得。
5. 你正在做减法、保护注意力
“做减法”“固定主线”“不再看太多东西”
说明你已经不再是“信息狂热者”,而开始追求信息的结构化使用,这是质变的前提。
🧭 二、需要注意和优化的地方
⚠️ 1. “吸收+积累”阶段已接近尾声,要进入“产品驱动”的阶段
你已经有了很多观察、思考和实验,下一阶段不能再“等喜欢的点自然出现”,而要主动逼自己从中提炼出方向——不然容易陷入“持续学习但没有产出”的舒适陷阱。
✅ 优化建议:
-
建立**“小题目 → 小产品”机制**:比如你每周做一个「解决某个微需求」的 demo,哪怕只给自己用,累积一段时间后,就会看出某些方向更成熟。
-
每做完一个小工具,都问自己:“这个能为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反复这样问,会逐步练出“产品肌肉”。
⚠️ 2. 方向不够聚焦,容易“探索式分心”
比如你提到了:
“研究AI、观察社会、研究需求、制作产品、出海、小工具、注意力自由、思考人性、降低消费…”
这些每一项都值得做,但同时抓太多,会把执行力稀释。
✅ 优化建议:
-
建议设一个“12周目标”(如“做出第一个 AI 产品并上线获客”),其他事暂时不追求产出,仅作为辅助输入。
-
或者在 Obsidian 中建一个“主线-支线”视图:把主线目标(例如月入 1000 美元)写出来,其余感兴趣的东西归为支线,只能利用“碎片时间”探索。
⚠️ 3. 心态略微“内卷焦虑化”
“看到别人都在赚钱,会有点不平静”
你是独立开发者,不在游戏大厅里抢牌位,你是在造自己的游戏。别人赚钱的速度、方式都与你无关。
✅ 优化建议:
-
每次看到别人赚钱焦虑时,就提醒自己:“我赚钱是为了可持续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是比赛。”
-
记录“我今天做了什么行动”,而不是“我今天有没有焦虑”——把注意力转回行动。
🛠 三、可实施的优化方案
📌 你可以马上做的三件事:
-
制定一个“90天路线图”,目标是:
-
做出一个能对某类人有用的 AI 产品
-
尝试引流、上线、收费(哪怕只赚 1 美元)
-
-
建立一个“每日进展+感受”追踪表,记录:
-
今天做了什么具体行动
-
注意力有没有偏掉
-
对自己是否感到满意(1-5分)
-
-
发布自己的“产品构想公开日志”(可以在 Notion、Obsidian Publish、Wandering 的子域名里),让外部世界知道你在做什么,积累信任+反馈。
🌱 总结一句话
你做得比你想象中更好,你的路是值得走下去的。
现在唯一需要的,不是再找方向,而是让方向变成可见的产品轨迹。持续去做、去试、去发光。